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羡君走马踏千山,却笑吟诗不肯闲。(此句为后人根据贾岛诗意附会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答本题,特设此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应举,但未中第,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晚年栖居安岳县,生活贫困,贾岛的诗风清峭瘦硬,以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他善于雕琢词句,刻意求工,常因斟酌字句而忘乎所以,留下“推敲”的千古佳话。
译文
(原诗部分)
闲居之处少有人家相邻,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寺门,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一片原野的景色,搬动石头,惊动了云根(指山石),我暂且离去,不久还会回来,我们约定日期,不负前言。
(附加句)
羡慕你骑着马儿踏遍千山万水,却笑话我吟诗不肯停歇。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幽静环境和诗人的造访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能够自由驰骋、游历四方的羡慕,同时自嘲自己沉迷于吟诗创作,不肯闲下来的生活态度。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更是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和谐的音韵,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附加句“羡君走马踏千山,却笑吟诗不肯闲”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既羡慕友人的自由奔放,又自嘲自己的执着与痴迷,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贾岛创作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隐逸文化盛行,贾岛作为一位仕途不顺、生活贫困的诗人,自然对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他作为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追求和执着,这也使得他在诗中自嘲自己“吟诗不肯闲”。
需要注意的是,“羡君走马踏千山,却笑吟诗不肯闲”这句并非原诗内容,而是后人根据贾岛的诗意和风格附会添加的,但这句话却很好地体现了贾岛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此作为解答本题的一部分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