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换却山林兴,谁道山人索价高。的解释

梦梦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杜荀鹤

文林换却山林兴,谁道山人索价高。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风月情多无处著,洒为江汉浪滔滔。

(注:“文林换却山林兴,谁道山人索价高”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荀鹤的某一完整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山居”诗中,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杜荀鹤确有关于山林、隐逸题材的诗歌,但具体诗句需以实际文献为准。)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九华山,后出游各地,曾希望得到有力者的援引,但终未能如愿,晚年回到故乡,过着清贫的生活,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文人放弃了山林中的隐逸之趣,转而投身于文坛,谁说隐士的生活就一定昂贵难求呢?为了吟咏出一个精妙的字句,不惜耗费巨大的心力(这里用“捻断数茎须”形容极度的苦思冥想),风月之情太多,无处安放,只能化作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释义

首句“文林换却山林兴”表达了诗人从山林隐逸转向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次句“谁道山人索价高”则是对世俗偏见的一种反驳,认为隐士的生活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或需要高昂的代价,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内心情感的丰富与奔放。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林隐逸与文学创作两种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首句以“换却”二字,表达了诗人从山林到文坛的转变,既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次句则以反问的形式,对世俗的误解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强调了隐士生活的本质并非物质上的富足或地位的高贵,而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后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痴迷与投入,以及内心情感的丰富与激荡,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杜荀鹤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偏见的反思有关,杜荀鹤早年曾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随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日益加深,他逐渐放弃了隐逸之趣,投身于文坛,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许曾遭遇过世俗的误解和偏见,认为隐士的生活一定昂贵难求或遥不可及;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世俗偏见的反驳,这首诗也反映了杜荀鹤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