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章华台
唐·李商隐
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
纵使金成山不固,能教玉立海无波?
荆榛岁岁侵城路,猿鸟年年噪寺楼。
惆怅龙骧望北辰,空将泪洒马陵坡。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作者简介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译文
吴楚两地就像那小小的醯鸡(醋瓮中的蠓虫),它们筑起的章华台还未完工就已显得可悲,即使黄金筑成的山也不稳固,又怎能保证玉立的楼阁能让大海不起波澜?荆棘和丛生的草木年复一年地侵蚀着通往城里的道路,猿猴和鸟儿年复一年地在寺庙的楼上喧闹,我惆怅地望着北方的星辰,只能将泪水洒在马陵坡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吴楚两地(这里特指楚国)筑造的章华台的悲惨命运,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无度和短视行为,章华台是楚灵王所建的大型宫殿,但未能长久保存,象征着楚国的衰败和统治者的无能,诗中“醯鸡”比喻吴楚两地的小国,暗示它们的渺小和无力。
赏析
这首诗以章华台的兴废为引子,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吴楚两地比作醯鸡,讽刺了它们的渺小和无力;通过描绘章华台的悲惨命运,暗示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诗中的“荆榛岁岁侵城路,猿鸟年年噪寺楼”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描绘章华台的兴废和吴楚两地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统治者奢侈无度和短视行为的批判和讽刺,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李商隐的《章华台》是一首深刻反映晚唐社会现实的诗歌,通过描绘章华台的兴废和吴楚两地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统治者奢侈无度和短视行为的批判和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