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紫翠溢平川,三十六峰凝霁烟。的释义

春秋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庐山

唐·钱起

晚晴紫翠溢平川,三十六峰凝霁烟。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无际,回风白日忽西颓。

作者及朝代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距离较远,然其中不乏佳作,风格清空闲远、流丽自然。

作者简介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五言诗著称,与刘长卿齐名,并称“钱刘”,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钱起在仕途上虽不算显赫,但在文学上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傍晚时分,晴朗的天空下,紫翠色的山峦和平川交相辉映,庐山的三十六座山峰在雨后初晴的烟雾中凝然矗立,山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闪烁着青黛色的光芒,前方两座高耸的山峰如同金阙般壮观,银河般的瀑布从三座石梁上倒挂而下,香炉峰和瀑布峰遥遥相对,曲折的山崖和重叠的山峰高耸入云,翠绿的树影和红霞映衬着初升的太阳,鸟儿难以飞越这辽阔的吴天,登上高处俯瞰,天地间一片壮观景象,大江茫茫流向远方,无边无际,西下的太阳伴随着回风渐渐隐没。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晚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庐山三十六峰的壮丽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比喻,将庐山的自然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山峰、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也有对登高望远时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庐山的自然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诗人运用“紫翠”、“霁烟”、“青黛光”等色彩词汇,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诗人还通过“银河倒挂”、“香炉瀑布遥相望”等生动的比喻,将庐山的瀑布、山峰等自然景观描绘得气势磅礴、壮观非凡,诗人还通过“登高壮观天地间”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游览庐山时所作,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钱起在游览庐山时,被其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庐山晚晴景色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诗人钱起及其文学风格的重要窗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