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的解释

小星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

(注:由于“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并非原《黄鹤楼》诗中的句子,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其融入作为尾联,进行创意性解读。)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而我虽不知那梁上君子之乐,又怎敢轻易叹息他人釜中之忧呢?

释义

此诗描写了黄鹤楼的古今变化,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他人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尊重,不轻易评判或叹息他人的忧愁。

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全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古今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尾联“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则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他人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刘禹锡创作《黄鹤楼》时,正值他仕途不顺、被贬朗州之际,诗人登上黄鹤楼,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思绪万千,回忆起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心中充满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人也借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胜,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尾联“既亦非知梁上乐,敢嗟彼有釜中忧”则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对他人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