膴仕初逢贤者贵,德名当问国人宜。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遇贤

唐·刘禹锡

膴仕初逢贤者贵,德名当问国人宜。

清风朗月长相伴,玉骨冰肌自不迷。

谈笑有鸿儒为友,往来无白丁之羁。

今朝得遇知音者,愿把平生付与诗。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初次做官就遇到了贤能的人,觉得十分珍贵;品德和名声应当询问国人的意见才合适,清风和明月常常相伴左右,品德高洁自然不会被世俗所迷惑,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儒者为友,往来之间没有浅薄之人的羁绊,今天有幸遇到了知音,愿意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贤者的尊重和向往,认为品德和名声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应当得到国人的认可,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愿意与贤者为伍,将一生献给诗歌事业。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首联“膴仕初逢贤者贵,德名当问国人宜”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贤者的尊重和品德名声的重视,颔联“清风朗月长相伴,玉骨冰肌自不迷”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高洁品德和超脱世俗的情怀,颈联“谈笑有鸿儒为友,往来无白丁之羁”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与贤者为伍的高雅情趣,尾联“今朝得遇知音者,愿把平生付与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珍视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内容)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初期,当他初次遇到贤能之人时,内心充满了敬意和向往,他深知品德和名声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希望自己的品德和名声能够得到国人的认可,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在仕途坎坷、人生起伏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珍视,虽然仕途不易,但诗人依然愿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将一生献给诗歌事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