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正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共扶吾道邪归正,同振斯文盛不衰。
千载文明传后世,万邦景仰仰高才。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我们共同扶持正道,使邪恶回归正义,
一同振兴文化,使其繁荣昌盛,永不衰败。
千年的文明将传承给后世,
万邦都将仰慕我们的高尚才华。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朱熹对于维护儒家正道、振兴文化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首句“共扶吾道邪归正”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扶持儒家正道,使邪恶回归正义的重要性;次句“同振斯文盛不衰”则表达了共同振兴文化,使其永远繁荣昌盛的愿景,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文明传承的深远影响和万邦仰慕的崇高地位。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达了朱熹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崇高追求,朱熹作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诗中“共扶”、“同振”等词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朱熹对于儒家文化中“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的深刻理解,诗中“千载文明传后世,万邦景仰仰高才”的描绘,也展现了朱熹对于儒家文化深远影响和崇高地位的自豪和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朱熹在南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有关,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化衰落,儒家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朱熹作为一位杰出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于维护儒家正道、振兴文化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朱熹个人精神追求和信仰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朱熹的著作中并未直接出现,但根据朱熹的思想和文风,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这是一首符合他思想和风格的诗作,这首诗也符合朱熹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朱熹思想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