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黄河
唐·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驱嘶北风,胡儿眼泪如霰雪。
旌旗半卷出辕门,单于已在金山西。
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公元698年,卒于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为生,三十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悲壮,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更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王昌龄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黄河北岸驻扎着海西军,军中椎鼓鸣钟之声天下可闻。
铁骑驰骋战场北风呼啸,胡人战士的眼泪如同霰雪纷飞。
旌旗半卷大军悄悄出辕门,单于已在金山以西扎营。
想要渡河建功立业但壮志已衰,只能每天望着烟波浩渺的河水向河伯诉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北岸海西军的雄壮军容和战争场面的惨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的赞美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最后两句“济川壮志愈衰迟,日送烟波问河伯”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海西军的军容和战争场面,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残酷性,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描写,将战争场景和战士们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使整首诗在悲壮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边疆任职期间所作,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对边疆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边疆军容和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边疆战士的赞美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诗人也通过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共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