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晚春
宋·寇准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稀绿尽寻常事,
不用长绳系落晖。
野田春水碧于镜,
人影渡傍鸥不惊。
作者简介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自幼聪颖,十七岁即中进士,曾任巴东、成安二县知县,后入朝为大理评事、知馆陶县,累迁殿中丞、尚书郎,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入侵,寇准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促成“澶渊之盟”,稳定了北宋政权,后因受王钦若等人排挤,罢相出知地方,天禧三年(1019年),复相,封莱国公,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病逝,刘皇后临朝听政,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不久病逝于雷州,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传世。
译文
青草茂密浓厚,柳枝飘拂摇曳,桃花李花竞相开放,香气袭人,春风和煦,吹不走心中的愁绪,春日的美景反而更添心中怨恨,红花凋谢,绿叶凋零,这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不必用长绳去系住西下的夕阳,田野间的春水清澈如镜,人影倒映在水中,鸥鸟在渡头旁悠然自得,并不因人的到来而惊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前两句写春景之美,后两句则转而抒发愁绪,尤其是“红稀绿尽寻常事,不用长绳系落晖”一句,以自然界的规律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的自然景色,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前两句“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却笔锋一转,将个人的愁绪与春日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而“红稀绿尽寻常事,不用长绳系落晖”一句,则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最后两句以宁静的田野春景作结,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寇准晚年时期,寇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晚年,他或许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沧桑,这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在诗中,寇准以自然界的规律来比喻人生的无常,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