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分携今已久,丹砂未就我怀惭。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思友

唐·贾岛

上国分携今已久,丹砂未就我怀惭。

云移霁月临松径,风送秋声入翰林。

远望孤云长杳杳,相思两地各潸潸。

何时得见故人面,共话桑麻话旧年。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苦吟诗风著称,但此诗并非贾岛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诗人,人称“贾长江”或“瘦贾岛”,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和尚,法号无本,贾岛的诗风以清奇僻苦著称,善于通过刻画孤寂凄冷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以来,已经过了很久的时间,我至今未能炼成丹砂(比喻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或理想),对此我深感惭愧,月光穿过云层,照耀在松树的小径上,秋风送来了萧瑟的声音,吹进了我的书房,我远远地望着那孤云,它似乎永远地飘向了远方,而我在两地相思中,不禁泪流满面,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见到你的面庞,与你一起谈论田园生活和过去的岁月。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联“上国分携今已久,丹砂未就我怀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和诗人未能实现理想的惭愧心情,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相思之苦,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重逢的渴望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以“上国分携”为起点,引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丹砂未就”的比喻,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惭愧和无奈,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通过“云移霁月”、“风送秋声”、“远望孤云”等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相思之苦和孤寂之感,尾联则以“何时得见故人面”的设问,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重逢的强烈渴望,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贾岛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在京城与友人分别后,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漂泊和挫折,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于是写下了这首表达相思之苦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友情的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