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处
唐·钱起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悲秋不奈黄花好,落帽谁怜白发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悲秋不奈黄花好,落帽谁怜白发生”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完整诗作,而是根据钱起及其他诗人作品中类似的意境与词句融合创作而成,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构造了一个假想的情境,将其置于一首名为《九日登高处》的诗中,并模拟了钱起的风格与唐代背景。)
作者简介
钱起(约722年-约780年),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钱起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其作品多为应酬之作,但部分篇章如《湘南逢雁》等,亦能写出真情实感,风格清丽深婉,较为可取。
译文
在这重阳登高的日子里,我手持酒杯,心中却疑惑:不知这高处是否还有菊花可赏?悲叹秋天,却无法不被那盛开的黄花所吸引,而又有谁会在意我这满头的白发,如同被风吹落的帽子般无人问津呢?天空高远,秋风急劲,猿猴的啼声显得格外哀怨;小洲上的白沙清晰可见,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滚滚长江之水奔腾不息。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重阳登高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无奈,黄花(菊花)象征着秋天的美好,而白发则暗示了诗人的衰老与孤独。
赏析
“悲秋不奈黄花好”一句,以“悲秋”与“黄花好”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既对秋天的萧瑟感到悲伤,又被菊花盛开的美丽所吸引,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落帽谁怜白发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与孤独感,通过“落帽”的典故(源自孟嘉落帽的故事,象征文人雅士的洒脱不羁),反衬出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自我怜惜。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虚构,但可设想其创作背景为唐代某个重阳佳节,钱起或登高望远,或回忆往昔,心中涌动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赏菊饮酒的日子,但诗人却独自一人,面对满目的秋色与自身的衰老,不禁感慨万千,遂有此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士大夫在面对人生境遇变化时的细腻情感与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