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沧浪亭怀古
宋·苏舜钦
独步沧浪欲问津,高风长与古人亲。
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
野色似烟藏远树,水声如磬出疏林。
闲来更欲寻遗迹,一棹寒波万顷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舜钦(1008年—1048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散文家,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仕途坎坷,后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居,自号沧浪翁,苏舜钦的诗风豪迈奔放,与当时流行的西昆体截然不同,对北宋诗风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散文也颇有成就,著有《苏学士文集》等。
译文
我独自漫步在沧浪亭边,想要探寻那渡水的路径,高尚的风范似乎总与古人亲近,五月的时节,我独自成为了这条漫长道路上的行者,而沧浪之水边,自然有那些愿意洗净帽缨、保持高洁的人,远处的树木在朦胧的野色中若隐若现,如同烟雾缭绕;稀疏的树林间,水声潺潺,宛如清脆的磬声,闲暇之时,我更想探寻这里的古迹遗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寒冷的波光中,心中却拥有万顷的广阔与宁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沧浪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五月独为长道客”一句,表现了诗人在五月的时节独自踏上旅途的孤独与坚韧;“沧浪自有濯缨人”则借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象征那些保持高洁品德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首联“独步沧浪欲问津,高风长与古人亲”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沧浪亭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敬仰,颔联“五月独为长道客,沧浪自有濯缨人”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沧浪之水边高洁之士的存在,颈联“野色似烟藏远树,水声如磬出疏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沧浪亭周边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尾联“闲来更欲寻遗迹,一棹寒波万顷心”则表达了诗人对探寻古迹遗风的渴望和内心的广阔与宁静。
创作背景
苏舜钦在仕途不顺后,选择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居,沧浪亭不仅成为他避世隐居的处所,也成为他寄托情怀、抒发心志的精神家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怀念,通过描绘沧浪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