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难用之道
朝代:唐代
作者:李咸用
圣人道大故难用,谁听弦歌兕虎声。
四海干戈迷日月,两河烽火照乾坤。
皇恩已自同天地,王气何曾异雨云。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士出风尘。
作者简介
李咸用,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以诗文著称,李咸用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风格沉郁顿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圣人的道理博大精深,因此难以被世人所用;又有谁能听懂那弦歌之中隐藏的兕虎之声(比喻艰难险恶的局势)?四海之内战乱不断,干戈不息,日月无光;黄河两岸烽火连天,照亮了乾坤,皇恩浩荡本应如同天地一般普照万物,王气又怎会与雨云有所不同?唯独我这孤臣挥洒着血泪,却再无奇士从风尘中挺身而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圣人之道的难以被世人接受,以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首句“圣人道大故难用”点明主题,指出圣人的道理虽然高深,但难以被世人理解和接受,次句“谁听弦歌兕虎声”用比喻手法,形容时局的险恶和艰难,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灾难和皇恩未普的无奈,以及诗人作为孤臣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富有感染力,首句“圣人道大故难用”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谁听弦歌兕虎声”则通过弦歌与兕虎之声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时局的险恶,后四句则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和皇恩未普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整首诗在表达上既深沉又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愤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诗人李咸用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前途渺茫,人民疾苦深重,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也通过这首诗呼吁世人关注国家大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由于时局的复杂和艰难,诗人的呼声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