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索徘徊渐渐高,墙头见人羞欲住。的解释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踏歌

宋·苏轼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彩索徘徊渐渐高。

墙头见人羞欲住,强将此意说傍人。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入梨花无处寻。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彩索徘徊渐渐高,墙头见人羞欲住”实际上出自苏轼的《踏歌》中的两句,但为便于解析,我保留了整首诗中与之相关的前后文,以便更全面地理解。)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翠绿的衣袖随风舞动,如同柳絮般轻盈;红唇饮酒后,如同熟透的樱桃般鲜艳,在酒樽前呵气暖手,拔去已经变白的胡须;彩带在空中飘荡,秋千越荡越高,墙头那边有人看见她,她害羞得想要停下;却又勉强将这份心意说给旁边的人听,穿着青裙白衫的女子是谁家的呢?她走进梨花丛中,再也无处寻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人们欢聚踏歌的场景,其中特别刻画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她身着翠袖,红唇娇艳,饮酒后更显妩媚,在秋千上,她随着彩带的飘荡越荡越高,展现出少女的活泼与羞涩,当她发现有人在墙头窥视时,害羞得想要停下,却又忍不住将这份心意说给旁人听,表现出少女的纯真与可爱,她走进梨花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踏歌的欢乐场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刻画,塑造了一位活泼、羞涩而又纯真的少女形象。“彩索徘徊渐渐高”一句,不仅描绘了秋千越荡越高的场景,也暗示了少女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墙头见人羞欲住”一句,则生动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矜持,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描写春日踏歌场景的诗歌,当时,苏轼正处于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境地,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踏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春日里人们欢聚踏歌的场景和少女的形象,苏轼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