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愁怀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欲知慰此无聊赖,万斛愁怀为一伸。
独坐空斋心似醉,满庭芳草泪如尘。
春风不解相思意,夜月空怜寂寞身。
欲把相思寄瑶瑟,知音少有谁人闻。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应县补诸生,但屡试不第,仕途困顿,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客死他乡,黄景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
译文
想要知道如何慰藉这无尽的无聊与烦闷,唯有将心中那如万斛重的愁绪尽情抒发,独自坐在空旷的书斋里,心情仿佛已经沉醉,望着满庭的芳草,泪水如同尘埃般洒落,春风不懂得我心中的相思之情,夜月只能空自怜悯我这寂寞的身躯,想要将满腔的相思之情寄托在瑶瑟之上,但知音稀少,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的心声呢?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与寂寞,首句“欲知慰此无聊赖,万斛愁怀为一伸”直接点出诗人想要寻求慰藉以缓解内心的无聊与愁苦,接下来两句通过“独坐空斋”与“满庭芳草”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春风与夜月的意象则象征着外界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无知与冷漠,末句“欲把相思寄瑶瑟,知音少有谁人闻”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黄景仁作为清代杰出诗人的才华与魅力,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还体现了黄景仁诗歌中常见的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忽视与不公。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常怀才不遇之感,本诗可能创作于诗人仕途受挫、生活困苦的时期,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内心的苦闷,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绪,本诗中的“无聊赖”、“愁怀”等词语正是诗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写照,诗人也通过诗歌来寻求慰藉与知音,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并同情自己的遭遇与心境,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这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