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葱岭雪深埋古道
唐·王昌龄
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
寒风凛冽吹人骨,胡马长嘶落日中。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葱岭上的积雪深深掩埋了古老的驿道,河岸上的冰层厚实得仿佛与天际相连,刺骨的寒风猛烈地吹着,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胡人的战马在落日余晖中长声嘶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通过“葱岭雪深埋古道”和“河岸冰厚与天通”两句,生动展现了边疆的严寒与荒凉,后两句则通过“寒风凛冽吹人骨”和“胡马长嘶落日中”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艰苦的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坚守边疆的战士们的坚韧与不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疆雪景图,前两句通过“雪深埋古道”和“冰厚与天通”的夸张手法,突出了边疆地区的严寒与荒凉,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寒风凛冽”和“胡马长嘶”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同时也展现了边疆战士们的坚韧与不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边疆艰苦环境的描绘,也有对边疆战士的赞美与敬仰。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唐代以其边塞诗著称,他曾在边疆地区生活过,对边疆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边疆期间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的严寒与荒凉,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坚守边疆的战士们的坚韧与不屈,表达了他对边疆战士的赞美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他对边疆安宁和国家统一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