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欲赋归归便得,湘山越岭匪逶迟。的解释

风云1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傥欲赋归归便得,湘山越岭匪逶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钱起诗风清丽,尤长于写景,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刘长卿并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有《钱考功集》。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枝枝,上面栖息着美丽的鹧鸪,想要归隐就归隐吧,湘山越岭不会阻挡你迟归的脚步。

释义

湘江斑竹枝:斑竹,即湘妃竹,竹上有斑纹,传说为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泪洒而成,这里用斑竹来烘托凄迷哀怨的气氛,并暗指凄苦的情事。

锦翅鹧鸪飞:鹧鸪,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其啼声哀切,如唤行人,这里用鹧鸪来渲染思乡之情。

傥欲赋归归便得:傥,同“倘”,倘若,赋归,指辞官归隐,这句是说,如果想归隐,就归隐吧。

湘山越岭匪逶迟:匪,同“非”,逶迟,徘徊不进的样子,这句是说,湘山越岭不会阻挡你归隐的脚步。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斑竹和鹧鸪为背景,渲染了一种凄迷哀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厌倦,首句“湘江斑竹枝”以斑竹的凄美传说引出全诗,次句“锦翅鹧鸪飞”则以鹧鸪的哀啼声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傥欲赋归归便得,湘山越岭匪逶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的愿望,并指出湘山越岭不会成为归隐的障碍,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湘南遇到大雁时所作,当时,钱起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看到大雁南飞,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归隐之念,他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湘南逢雁》,诗中通过对湘江斑竹和鹧鸪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归隐愿望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厌倦,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