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招贤馆
唐·白居易
诏取咸知有定员,朋来争欲副招延。
才高未必为时用,道在何妨且隐身。
学广文儒皆入仕,功成武将只寻仙。
唯应清景同游处,不似浮名尽弃捐。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译文
朝廷下诏选拔人才,大家都知道有名额限制,朋友们都争相前来,希望能被朝廷招揽,才华横溢的人未必都能被朝廷所用,但坚守道义的人又何必非要在朝中为官呢?学识渊博的文人们大多都入朝为官了,而那些立下战功的武将却往往去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只有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一同游玩时,我们才能忘却那些浮名虚利,不被它们所抛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朝廷招贤纳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看法,首句点明主题,即朝廷下诏选拔人才,但名额有限,次句写朋友们争相前来应召,希望能被朝廷重用,三、四句则通过对比,指出才华横溢的人未必都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而坚守道义的人也不必非要在朝中为官,五、六句进一步说明,学识渊博的文人们大多都选择了入朝为官的道路,而武将们则往往去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象,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清幽景色的喜爱和对浮名虚利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招贤纳士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深刻见解,诗人认为,才华横溢的人未必都能被朝廷所用,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批判,诗人也表达了对坚守道义、淡泊名利的人的赞赏和向往,在诗中,诗人还通过描绘清幽的景色和与友人一同游玩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以及对浮名虚利的淡泊,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在朝中为官期间,当时,朝廷为了选拔人才,经常下诏招贤纳士,由于名额有限,很多人虽然才华横溢,却难以得到朝廷的重用,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和不满,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看法和态度,诗人也通过描绘清幽的景色和与友人一同游玩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以及对浮名虚利的淡泊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