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比屋俱无事,看取人家尽乐生。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行

宋·邵雍

雨余田野静无尘,风定池塘水自平。

日暮人归林鸟散,要知比屋俱无事,看取人家尽乐生。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一生不仕,隐居洛阳,著书立说,创立了“先天学”,成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邵雍的诗作多反映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

译文

雨后田野显得格外宁静,没有尘埃飞扬;风停之后,池塘的水面也恢复了平静,傍晚时分,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纷纷归家,林中的鸟儿也各自散去,要知道家家户户都没有什么烦心事,只需看看那些人家都是如何快乐地生活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乡村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安逸与无忧。“要知比屋俱无事,看取人家尽乐生”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画卷,前两句“雨余田野静无尘,风定池塘水自平”通过雨后田野的洁净与池塘水面的平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后两句“日暮人归林鸟散,要知比屋俱无事,看取人家尽乐生”则进一步通过人们的归家与林鸟的散去,以及家家户户的安乐生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美好,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他隐居洛阳,与山林为伴,以读书著作为乐,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乡村漫步时,被雨后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所触动,有感而发,通过这首诗,邵雍不仅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一个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社会,这种向往与追求,也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思想精髓。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