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途有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平泉草木今金濑,免郡还家未趁参。
野径云深人迹少,山林秋晚鸟声寒。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把酒看。
此去逍遥无别事,唯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晚年归隐山林,李中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归隐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译文
平泉的草木如今已如金色的溪流般绚烂,我辞去官职回家还未赶上参加朝参,野外的小路云雾缭绕,行人稀少,山林中的秋天傍晚,鸟鸣声显得格外凄寒,闲暇时,我常在石头上观看流水潺潺,兴致来时,便在花间举杯畅饮,此次归去逍遥自在,别无所求,只愿将心事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
释义
首句“平泉草木今金濑”描绘了平泉(地名或指代某处美景)的草木在秋天变得金黄如濑(水名,这里比喻金色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次句“免郡还家未趁参”说明诗人已辞去官职,正在归家途中,但还未赶上朝廷的参拜之礼,暗示其已决心远离官场,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归隐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归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平泉草木今金濑”一句,以金色流水比喻秋天的草木,既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而“野径云深人迹少,山林秋晚鸟声寒”两句,则通过描绘野径的幽静和山林的凄寒,进一步渲染了归隐生活的宁静与孤寂,最后两句“此去逍遥无别事,唯将心事付沙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将心事寄托给沙鸥,既是对自然的热爱,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和释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辞去官职、归隐山林之后,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严重,许多士人选择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李中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