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亭凝望久徘徊
唐·刘沧
水亭凝望久徘徊,期不长来簟且开。
暑气远随云影散,晚凉新逐雨声来。
闲花落日滋苔藓,古渡无人长蒹葭。
欲问孤舟何处去,撑舟来前仅如掌,溯波却下几百尺。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及第,官华原尉,迁龙门令,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时称“刘赵许”,有集,已佚,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在水亭久久地凝望徘徊,期待着远方的来客却久久未见,于是铺开竹席准备独自度过这漫长的时光,暑气随着云影的消散而远去,傍晚的凉爽随着雨声悄然而至,闲花落地,苔藓滋生,古老的渡口空无一人,蒹葭随风摇曳,想要询问那孤舟将驶向何方,只见它来时仿佛只占据手掌般大小的水面,但溯流而下时却已深入几百尺的深水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水亭等待友人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心情的微妙变化,前两句写等待的焦急与无奈,中间两句通过暑气消散、晚凉新来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心情的微妙变化,后两句则通过孤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好奇与遐想。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前两句的“久徘徊”和“期不长来”表现了诗人的期待与失望,而“暑气远随云影散,晚凉新逐雨声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时间的推移和心情的微妙变化,后两句的“撑舟来前仅如掌,溯波却下几百尺”则通过孤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好奇与遐想,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刘沧作为唐代晚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常常感到孤独和迷茫,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好奇和遐想,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在某个傍晚,独自在水亭等待友人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孤舟的意象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未来的期待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