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官府见今日,珥笔旧俗略不存。的释义

生辉1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时俗

唐·韦庄

太平官府见今日,珥笔旧俗略不存。

贵贱只将心自辨,是非无复口能言。

高车大马走朱门,伐鼓鸣金入县门。

独有寒儒逢此世,一生憔悴伴灯痕。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其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民生疾苦及个人遭遇,情感深沉,风格独特,韦庄的诗风清丽,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在太平盛世的官府里看看今天的情况,那些古代官员珥笔(古代史官、谏官插笔于冠侧以示记事或随时准备进谏)的旧俗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贵贱之分现在只凭内心去分辨,是非对错再也没有人能直言不讳,高官显贵们乘着高车大马出入权贵之门,击鼓鸣金进入官府衙门,唯独那些贫寒的读书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一生都在困苦与孤独中伴随着灯烛的光影。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官员的直言进谏与当代社会的沉默不语,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首句“太平官府见今日,珥笔旧俗略不存”表达了对古代直言敢谏风气的怀念,以及对当代社会这种风气消失的遗憾,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权贵们的奢华生活与贫寒读书人的凄凉境遇,进一步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冷漠。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风气的堕落与道德沦丧,诗人通过对古代珥笔旧俗的怀念,表达了对正直与勇气的向往;而通过对当代社会权贵奢华与贫寒读书人困苦的描绘,则强烈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冷漠,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强烈的批判精神,展现了韦庄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诗人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的种种弊病深感忧虑与不满,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古代正直与勇气精神的怀念,也是对当代社会风气堕落的强烈批判,通过这首诗,韦庄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