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是知此物贵晚节,无意无俗充杯觞。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提炼生活中的题材,创造出优美生动的意境,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先后被贬为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地,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东都分司等职,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风豪迈,语言平易近人,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译文
露水洗涤着竹子上的尘埃,使其呈现出如同铅粉般的洁白;微风吹拂着青玉般的竹枝,使其摇曳生姿,竹子依依似君子般风度翩翩,无论在哪里都能适应生长,岁月流逝,竹子的根却愈发粗壮;阳光炽烈,竹子的叶子却更加浓密,由此可知,竹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坚守晚节,从不为了世俗的欢愉而充当杯中之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竹子在露水的洗涤下更加洁白,在微风的吹拂下更加摇曳多姿,展现出君子般的风度,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竹子都能适应生长,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竹子在岁月流逝中愈发粗壮,阳光炽烈下叶子更加浓密,象征着其坚守晚节、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强调竹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节操。
赏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品格和坚韧精神,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竹子比作君子,赋予其人的品格和情感,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与人的品格和精神相联系,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批判精神,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优美生动,既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历经坎坷和磨难,在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生活,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在刘禹锡的眼中却具有独特的品格和精神,他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刘禹锡自己品格和精神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