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为山何所如,非灊非皖非匡庐。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5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山居为山何所如,非灊非皖非匡庐。

青峰拔地数千丈,绿水萦回百道渠。

云气半开松径晓,花香微度竹窗虚。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悠然对落晖。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寓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与讽刺;其书法以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别具一格;绘画则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意趣横生。

译文

山居此地,这山究竟像哪里呢?它既不像灊山,也不像皖山,更不是匡庐,青翠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达数千丈,碧绿的溪水萦绕曲折,形成了百道溪流,清晨时分,云雾半开,松间小径显得格外清幽;微风拂过,淡淡的花香悄悄飘进了竹窗的空隙,这里的真正意趣谁能理解呢?唯有我独坐于此,悠然自得地面对着落日的余晖。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之地的独特景致与心境,首联以设问开篇,点明此地之山与众不同,非他处可比;颔联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峰的高峻与溪流的蜿蜒;颈联则细腻地刻画了清晨山居的幽静与花香;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与对世人不解其意的淡淡哀愁。

赏析

此诗以山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诗中“非灊非皖非匡庐”一句,既表明了此地山景的独特性,也暗示了诗人不随波逐流、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悠然对落晖”,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仕途不顺,晚年更是辞官归隐,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山居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描绘山居的幽静与美好,诗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人不解其意的淡淡哀愁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