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罗虬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其二
花好千金未当价,
只宜屏隐绣芙蓉。
那堪更被烟岚蔽,
南国西施泣断魂。
作者及朝代
罗虬,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作品以咏物诗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花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赋予花卉以人的情感和品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罗虬的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作者简介
罗虬虽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多,但从其留存下来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的诗人,他的咏物诗不仅描绘了花卉的外在之美,更深入挖掘了花卉的内在品格和精神,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译文
其二
牡丹花的美好,即便是千金也难以衡量其价值,
它只适合被精心地隐藏在绣有芙蓉的屏风之后。
怎能忍受它再被烟雾和山岚所遮蔽呢?
就像南国西施一样,因被埋没而伤心欲绝,泪湿衣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与珍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埋没、被忽视的惋惜之情,首句“花好千金未当价”直接点出牡丹花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强调了其珍贵无比;次句“只宜屏隐绣芙蓉”则通过比喻,将牡丹花比作需要精心呵护的珍贵之物,暗示其不应被轻易展示;后两句“那堪更被烟岚蔽,南国西施泣断魂”则进一步升华主题,将牡丹花的遭遇与西施的遭遇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埋没、被忽视的深切同情。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与珍贵,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牡丹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品格,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埋没、被忽视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晚唐至五代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生困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美好事物都被埋没、被忽视,诗人罗虬可能正是通过描绘牡丹花的遭遇来隐喻当时社会的现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埋没、被忽视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