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船夜援琴
唐·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万籁俱寂处,忽闻舫上琴。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响动寒水,飘飖有遗音。
况兹江上远,谁肯相寻听。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颇欲歌呼起相和,一声轧轧又前波。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鸟儿栖息鱼儿不动,夜深了,明月高悬,映照着深深的江水,四周万籁俱寂,忽然在船上传来了琴声,琴声传入我的耳中,万事都抛诸脑后,清澈的琴声在寒冷的江水中回荡,有悠远的余音,更何况在这遥远的江上,又有谁会来听我的琴声呢?琴声虽然听起来平淡无味,但其中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我自己弹奏,自己欣赏,也不需要别人来听,很想唱歌或呼喊来应和这琴声,但琴声一停,江水又继续向前流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在船上弹琴的情景,通过琴声与江水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诗中“颇欲歌呼起相和,一声轧轧又前波”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夜晚江上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弹琴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万籁俱寂处,忽闻舫上琴”一句,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琴声的悠扬,而“颇欲歌呼起相和,一声轧轧又前波”一句,则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谪期间,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夜晚弹琴,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淡泊,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