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中作
唐·张九龄
久客逢春暮,湘江水正长。
花残无俗韵,竹嫩有初香。
勾漏不惟兼采药,长沙更欲访沉湘。
谁能万里同归去,共醉南薰五月凉。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九龄(678年—740年)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得玄宗器重,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曲江郡开国公,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他为人忠诚耿介,直言敢谏,曾预言安禄山之乱,因得罪权贵李林甫,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张九龄回乡扫墓,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的诗作,其艺术成就颇高,风格清婉淡雅,语言质朴自然,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长久客居他乡恰逢春末时节,湘江水悠悠流淌,绵延不绝,花儿凋谢后,没有了世俗的韵味,嫩竹散发着初生的清香,我不但想在勾漏山采药求仙,更想在长沙探访沉湘二水的风光,谁能与我同行万里,一同归去,共饮南风中五月的清凉?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久居异乡,面对春末湘江美景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感真挚而深沉,首联“久客逢春暮,湘江水正长”点明时间地点,表达了诗人久居异乡的孤独与无奈,颔联“花残无俗韵,竹嫩有初香”通过描绘花残竹嫩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颈联“勾漏不惟兼采药,长沙更欲访沉湘”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尾联“谁能万里同归去,共醉南薰五月凉”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湘中地区任职或游历期间所作,当时,他或许因仕途不顺,心中有所郁结,故而在面对湘江美景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向往的诗篇,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