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祇知论翰墨,情亲元乃与埙篪。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和答子瞻

宋·苏辙

臭味祇知论翰墨,情亲元乃与埙篪。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悲。

共挽鹿车行稳路,却惊鹤发已先垂。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梦未迟。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译文

我们只知道以笔墨文章交流思想情感,原来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如同埙篪合奏一般和谐,试着看那一行行如龙蛇般生动的文字,再听听那如风雨般萧瑟悲壮的声音,我们共同挽着鹿车走在平稳的路上,却惊讶地发现白发已经先我们一步垂落,哪里需要等到黄粱梦醒,才觉悟到人间的梦境其实并不晚。

释义

臭味:气味,这里比喻志趣相投。

翰墨:笔墨,代指文章、书法等文化活动。

情亲:感情深厚。

埙篪:古代两种乐器,埙低音,篪高音,合奏时声音和谐,比喻兄弟和睦。

鹿车:古代一种小车,这里比喻安稳的生活道路。

鹤发:白发,比喻年老。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回应其兄苏轼之作,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首联“臭味祇知论翰墨,情亲元乃与埙篪”直接点题,说明兄弟二人不仅以笔墨文章交流思想,更有着如同埙篪合奏般的深厚情感,颔联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兄弟之间的默契和共鸣,颈联则转而感叹时光流逝,兄弟二人都已步入老年,但仍携手共进,尾联则以黄粱梦醒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感悟,但又不失乐观和豁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回应其兄苏轼的某首诗时所作,苏轼和苏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共同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和人生坎坷,在这首诗中,苏辙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兄长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