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自革堂参句法,更于锦里醉风烟。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锦城竹枝词

朝代:清代

作者:李锳

已自革堂参句法,更于锦里醉风烟。

酒酣欲赋巴山曲,日暮还吟蜀国天。

作者简介

李锳,清代文学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葆筠,号苏斋,四川成都人,他博学多才,工于诗文,尤善竹枝词,作品多描绘四川风土人情,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李锳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已经在革堂学习了作诗的方法,现在又来到锦里沉醉于这迷人的风光之中,酒意正浓时,我想要吟咏巴山的曲调,日暮时分,我还在吟诵着蜀国的天空。

释义

“已自革堂参句法”中的“革堂”可能指某位诗人或诗派的代表,这里表示诗人已经向革堂学习了作诗的技巧和法则。“更于锦里醉风烟”中的“锦里”是成都的著名景点,这里代指成都的美景,“醉风烟”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沉醉于成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的状态。“酒酣欲赋巴山曲”表达了诗人在酒兴正浓时想要创作描绘巴山风光的诗歌,“日暮还吟蜀国天”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蜀地深厚情感的抒发。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成都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蜀地风光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首句“已自革堂参句法”点明了诗人的诗歌渊源和学习经历,为全诗奠定了文学基础,次句“更于锦里醉风烟”则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成都世界,后两句“酒酣欲赋巴山曲,日暮还吟蜀国天”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和对蜀地的深厚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蜀地的深厚情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有关,作为一位四川籍的文学家,李锳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堂学习作诗技巧后,来到成都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于是创作了这首描绘成都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竹枝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蜀地的热爱和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