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题无自寄鸿雁,鸟语不堪闻杜鹃。的释义

春秋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思

唐·李商隐

书题无自寄鸿雁,鸟语不堪闻杜鹃。

寒灯独坐愁心绕,冷月空悬泪眼穿。

远路迢迢情未了,秋风瑟瑟意难全。

相思何处寄归梦,唯有长夜伴愁眠。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书信无法自行寄给远方的鸿雁,听到杜鹃的悲鸣更让人难以承受,在寒冷的灯光下独自坐着,愁绪萦绕心头;冷月高悬,泪水穿透了眼眶,遥远的路途情感无法了断,秋风瑟瑟,心中的情意难以完全表达,相思之情该寄托于何处,只能在漫长的夜晚与愁绪共眠。

释义

首联“书题无自寄鸿雁,鸟语不堪闻杜鹃”表达了诗人无法传递书信给远方之人的无奈与悲哀,杜鹃的悲鸣更添愁绪,颔联“寒灯独坐愁心绕,冷月空悬泪眼穿”描绘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夜晚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愁苦,颈联“远路迢迢情未了,秋风瑟瑟意难全”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意,尾联“相思何处寄归梦,唯有长夜伴愁眠”则点明了诗人无处寄托相思,只能在长夜中与愁绪相伴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传递书信的无奈,诗中“鸿雁”和“杜鹃”作为传统的寄托相思和哀愁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通过“寒灯”、“冷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内心的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朋友,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念,在秋日的夜晚,他独自坐在寒冷的灯光下,听着杜鹃的悲鸣,心中涌起无尽的愁绪,他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以表达自己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传递书信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苦闷。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