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欲从公问归宿,夜深风雨四山倾。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宿东林寺

唐·韦应物

已过钟山口,初瞻庐岳峰。

尚余西涧水,夜夜梦中闻。

岩壑无云气,松林有月华。

更欲从公问归宿,夜深风雨四山倾。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韦应物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内心更倾向于隐逸生活,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译文

已经过了钟山口,初次望见庐山的山峰。

还怀念着那西涧的流水,夜夜在梦中都能听见它的声音。

岩壑间没有云雾缭绕,松林里洒满了月光。

更想跟随您(指东林寺的高僧或友人)询问归宿之处,夜深时分,风雨交加,四周的山峰仿佛都倾斜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东林寺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东林寺,初次领略到庐山的壮丽景色,中间两句通过回忆西涧的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描写夜深风雨、四山倾斜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寻求归宿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诗中“岩壑无云气,松林有月华”两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东林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更欲从公问归宿”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探寻和追求,夜深风雨四山倾”一句,以风雨交加的景象作为结尾,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历庐山、夜宿东林寺时所作,当时,韦应物正处于仕途不顺、内心迷茫的时期,对人生归宿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东林寺作为佛教圣地,其清幽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韦应物,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在夜宿东林寺的过程中,韦应物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归宿的探寻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个人的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尘世的生活理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