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
唐·李商隐
韩子虽云誉东野,侯生终竟愧弥明。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不胜。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虽然韩愈曾称赞孟郊(东野)的才华,但侯嬴(侯生)最终还是为未能像弥明那样忠诚勇敢而感到羞愧,将来有一天,当我经过成都的武侯祠时,吟咏起《梁父吟》,心中的遗憾和悔恨将难以抑制。
释义
首句“韩子虽云誉东野”借用韩愈对孟郊的赞誉,暗指自己虽有才华却未得充分认可;次句“侯生终竟愧弥明”则以侯嬴自比,表达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和愧疚,后两句则通过设想未来经过武侯祠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于未能实现抱负的深深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通过借用历史典故和人物,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李商隐独特的艺术手法也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仕途失意有关,在晚唐时期,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因卷入其中而历经坎坷,仕途不顺,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离别某地或某人时所作,通过抒发对历史人物和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忧虑和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