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途中寒食
宋·宋庠
云物荒荒苦未晴,客程惨惨易成惊。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榆柳千条半欲青,桃花历乱开无行。
穷愁潦倒泥途久,得及游丝百尺萦。
作者及朝代
宋庠(996年-1066年),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文学家、宰相,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初授大理评事,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等职,宝元二年(1039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出知扬州、郓州,康定元年(1040年),召为翰林学士,复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年间官至宰相,皇祐元年(1049年),因忤旨罢相,出知河南府,后徙知许州、亳州、应天府,至和二年(1055年),复拜为相,封郑国公,次年,因疾罢相,致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宪”,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风平易近人,词藻明丽,属西昆体,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译文
天空阴云密布,久久不肯放晴,客居他乡的我,在这凄凉的旅途中,心情愁苦,容易受到惊吓,风吹旷野,纸钱飞舞,古墓累累,春草萋萋,榆柳枝条半青半黄,桃花开得杂乱无章,我穷愁潦倒,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跋涉已久,哪里比得上那随风飘荡的百尺游丝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途中所见所感,首联写天气阴沉,旅途凄凉,心情愁苦;颔联写风吹旷野,纸钱飞舞,古墓春草,一片荒凉;颈联写榆柳半青,桃花杂乱,自然景物也显得杂乱无章;尾联则抒发诗人穷愁潦倒,不如游丝自在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无奈,诗中“云物荒荒苦未晴”一句,既写天气阴沉,又暗喻诗人心情的沉重和压抑;“客程惨惨易成惊”一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惊恐,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凄凉和荒凉,尾联则以“穷愁潦倒泥途久,得及游丝百尺萦”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自嘲,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庠在寒食节途中所作,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禁火冷食,扫墓祭祖,宋庠在旅途中遇到寒食节,看到周围凄凉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抒发内心感慨的诗篇,当时宋庠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困顿的时期,因此诗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