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篮舆适过之,静扫玉亭供偃薄。的释义

小星44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我时篮舆适过之,静扫玉亭供偃薄”,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望小孤山,甚峭削,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二十日过彭泽,望小孤山,云气愈鲜,望之疑真仙也,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作,舟人急操楫入泊避之,晚乃还。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玉山,然过之稍下,则渐低,盖是江流折处,水势犹豪耳,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孤山之下,竟夕不还,益暮,望东山月出,自膝下至半岩,为月所照,如积雪凝白,又自半岩至顶,则微云四拥,复不见矣,少焉,月又移照西峰,峰侧有冯夷庙,山下水声崩腾,澎湃万状,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予方心动欲还,而舟人固请:“且须小住。”因上冯夷庙,焚香以祝曰:“予之得游此,盖有数在,愿神以灵光护我境而福我民,无庸久留。”庙祝者云:“神甚灵,常托梦以福祸人,敬当祠之。”

我时篮舆适过之,静扫玉亭供偃薄。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此段为对原文的意译,重点在于传达意境而非逐字对应)

我乘坐着竹轿恰好经过这里,静静地清扫着玉亭,准备在此休憩,眼前的江山美景如此壮丽,我却迟迟不归隐山林,恐怕连江神都会觉得惊讶,认为我太过于顽固,我向江神解释,我的不归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因为有田产需要打理,不能轻易离开。

释义

“我时篮舆适过之”:我乘坐着竹轿(篮舆)恰好经过这里。

“静扫玉亭供偃薄”:静静地清扫着玉亭,准备在此休憩(偃薄,指休憩、闲卧)。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陆游在游历过程中,偶然经过一处美景(可能是指小孤山或大孤山附近的某个景点),并被其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此稍作停留,静静欣赏,诗人用“静扫玉亭供偃薄”来描绘自己准备休憩的场景,既展现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通过“我时篮舆适过之”的偶然性,强调了诗人与美景相遇的缘分和惊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在游历江西、安徽等地时所作,陆游一生酷爱山水,常常游历四方,以诗记游,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乘坐竹轿经过某处美景并决定在此休憩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游历过程中,诗人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江山美景,还通过与自然界的对话和内心的反思,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