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变灭随空云,至人来往繇念根。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仙诗

朝代:魏晋

作者:郭璞

世人变灭随空云,至人来往繇念根。

丹丘迢迢沧海深,蓬莱曲径迷芳津。

霞衣羽盖飘若尘,乘风欲去无留痕。

仙凡路隔难相问,但见青山隐暮云。

作者简介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对道教有深入研究,主张“道即为儒,儒道一也”,其著作《葬经》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所著《游仙诗》在晋代十分流行,对后世游仙诗影响极大。

译文

世间的人们如同空中的云彩,变幻莫测,转瞬即逝;而真正的仙人(至人)则依据内心的信念(念根)来往于尘世与仙境之间,丹丘之地遥远而深邃,如同沧海一般,蓬莱仙境的曲折小径上弥漫着芬芳的花香,却难以找到其真正的入口,仙人们穿着霞光般的衣裳,乘着羽盖飘然若尘,随风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仙凡之间道路隔绝,难以相互询问,只能看到青山在傍晚的云雾中若隐若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世人与仙人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境界的向往,诗中“世人变灭随空云”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至人来往繇念根”则强调了仙人因内心坚定的信念而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后几句则通过描绘仙境的遥远与神秘,以及仙人的超凡脱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向往之情。

赏析

郭璞的这首《游仙诗》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世人与仙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仙界的永恒,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对仙境的描绘,也展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郭璞生活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郭璞深感无奈和困惑,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寄托于仙境之中,通过创作游仙诗来表达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境界的向往,这首《游仙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反映了郭璞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