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贫女将何言,嫁与不嫁悬诸天。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此时贫女将何言,嫁与不嫁悬诸天。”并非直接出自此诗原文,但可视为对诗中情感的进一步引申或想象性续写。)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曾谄事宦官田令孜,得中进士,官尚书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工诗能词,诗以咏物见长,著有《秦韬玉集》一卷传世。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好媒人却为自己感到悲伤。

哪有人喜欢我这种高尚的情操,都爱追赶时髦的俭朴梳妆。

敢夸耀自己的十指如同针巧,决不会把双眉画得长长的去与人争妍斗丽。

可叹我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却总是替富人家的小姐做嫁衣裳。

释义

此诗以贫女自喻,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气,首联写贫女身份低微,生活艰辛;颔联写贫女品德高尚,却不为世人所重;颈联写贫女才艺出众,却无心与人争艳;尾联写贫女辛苦劳作,却为他人作嫁衣裳,暗含自己为他人作诗的辛酸,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赏析

此诗以贫女为题,却字字含泪,句句断肠,诗人以贫女的口吻,倾诉了她孤苦无依、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诗中通过贫女与富女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贫女虽然品德高尚、才艺出众,却无人赏识,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富女虽然品德低劣、才艺平庸,却凭借财富和权势,享受着荣华富贵,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诗人对社会的批判更加有力。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秦韬玉出身贫寒,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长期寄人篱下,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也使他更加珍视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他通过创作此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之气,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