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贫女夫何如,年长不见行媒车。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虽然直接包含“西街贫女夫何如,年长不见行媒车”这两句的古诗并未在现存文献中明确找到,但秦韬玉的《贫女》一诗深刻描绘了贫女的境遇,与所给关键词的意境相契合,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工诗能文,尤善作七言律诗,诗作颇丰,但传世不多,秦韬玉与李商隐齐名,时称“秦李”,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人家却又自感悲伤。

哪有人爱怜她为人端庄举止高雅,都嫌她抛出的彩球绘有俭朴的妆样。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艳斗强。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注:虽然译文未直接包含“西街贫女夫何如,年长不见行媒车”这两句,但整体意境与所给关键词相符,反映了贫女的悲惨境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贫女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的清高、勤劳与无奈,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品格高洁,不愿与人争艳斗强,只是默默地为他人做嫁衣裳,诗人借此抒发了对贫女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贫女自伤身世起笔,进而描写她品格的高洁和命运的无奈,诗中“蓬门未识绮罗香”一句,既写出了贫女的出身贫寒,又暗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拟托良媒益自伤”则直接表达了她的悲伤与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贫女的清高与勤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既是对贫女命运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创作背景

秦韬玉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并未得到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贫女》这首诗,借贫女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贫女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