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招客
唐·刘沧
主人禅伯乃诗伯,招得渠来共此山。
万木秋声催客醉,一溪寒色伴君闲。
风前野径花香远,月下渔舟笛韵寒。
他日相思何处寄,水云深处一鸥间。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活跃于晚唐文坛,以诗名世,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刘沧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但后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多数作品散见于各类诗集之中。
译文
主人既是精通禅理的智者,也是擅长诗歌的文人,他邀请我来到这里,共同享受这座山的幽静美好,秋风穿过万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催促客人沉醉于这秋日的景致;一条清冷的溪流,伴随着我们度过悠闲的时光,风从野径吹来,带来了远处的花香;月光洒在渔舟上,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更添几分寒意,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彼此思念,该去哪里寄托这份情感呢?或许就在那水云深处,与一只自在飞翔的海鸥为伴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应禅伯(即主人)之邀,共赏山中美景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山林、溪流、花香、笛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赏析
本诗以“主人禅伯乃诗伯”开篇,直接点明主人的双重身份——既是禅理的修行者,也是诗歌的创作者,为全诗奠定了高洁脱俗的基调,随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中的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既有视觉上的万木秋声、一溪寒色,又有嗅觉上的花香远播,听觉上的笛韵悠扬,构成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山水画卷,结尾处,诗人以“他日相思何处寄,水云深处一鸥间”作结,既表达了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相思之情的忧虑,又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寄托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结合刘沧的生平及诗歌风格,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刘沧游历山水、与友人交往期间,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选择寄情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刘沧也不例外,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刘沧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