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田园
唐·韦庄
桑麻过雨日夜长,桃李因风高下残。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前蜀,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战乱离愁,词则婉约含蓄,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桑树和麻田经过春雨的滋润,日夜不停地生长;桃花和李花在风中摇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已经凋零,燕子还没有归来,春天的气息似乎已经迟来;一片烟雨蒙蒙中,杏花显得格外清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田园的景象,通过桑麻的生长、桃李的凋零、燕子的未归以及杏花在烟雨中的清冷,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哀愁并存的特点,桑麻的生长象征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希望,而桃李的凋零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燕子的未归和杏花的清冷,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寂寞与凄清。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田园的景致,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传达了诗人对春天复杂而微妙的感受,首句“桑麻过雨日夜长”以桑麻的生长速度之快,展现了春雨对农作物的滋养,也暗示了田园生活的勃勃生机,次句“桃李因风高下残”则以桃李的凋零,反映了春天的无常与美好事物的短暂,后两句“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则通过燕子的未归和杏花在烟雨中的清冷,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寂寞与凄清,使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哀愁。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隐居田园或游历乡间时所作,通过对春日田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诗中也隐含着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