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出自哪首诗?

风云54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释行海的《早春野望》,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早春野望

宋·释行海

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

青山处处埋忠骨,绿水年年吊国魂。

野草自闲花自落,溪桥虽好路仍难。

东风不解行人意,犹送杨花满客船。

作者简介

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有《雪窗集》,生平事迹见《续补高僧传》卷二八、《宋季忠义录》卷一五、《两浙名贤录》卷四九。

译文

谁说江南的春天还有寒意,还没到春社日就已经能穿上单衣了,青山处处都埋藏着忠臣的遗骨,绿水年年都在凭吊着国家的英灵,野草自在地闲着,花儿自在地落着,溪桥虽然美好但道路仍然艰难,东风不理解行人的心意,仍然把杨花吹得满船都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江南景象,并寓含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忠臣的缅怀,首联写早春气候宜人,颔联则笔锋一转,提到青山绿水间埋藏的忠臣遗骨,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怀念,颈联通过野草闲花、溪桥难路的对比,暗示了时局的艰难,尾联则借东风不解人意,杨花满船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早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臣的缅怀,首联的“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写出了早春的温暖气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的“青山处处埋忠骨,绿水年年吊国魂”则笔锋一转,将笔触转向了历史深处,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怀念,颈联的“野草自闲花自落,溪桥虽好路仍难”通过对比手法,暗示了时局的艰难和人生的不易,尾联的“东风不解行人意,犹送杨花满客船”则借东风和杨花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南宋末年的动荡时局有关,当时南宋朝廷面临着蒙古军队的威胁,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身处佛门清净之地,但心中却时刻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象和缅怀忠臣的遗骨,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人也通过对比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