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的《赠袁枚(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赠袁枚(其二)》
清 郑燮
先生风节昔人似,白发箪瓢犹嗜书。
我亦飘零同此趣,人间何处有吾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其书法和绘画也独具特色,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先生的风范和气节与古人相似,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生活清贫(箪食瓢饮)的年纪,仍然酷爱读书,我也像先生一样漂泊不定,有着相同的志趣,但在这人世间,哪里才是我的归宿呢?
释义
“先生风节昔人似”赞美袁枚(或泛指某位先生)的风范和气节与古代贤人相似,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白发箪瓢犹嗜书”则描绘了先生即使到了老年,生活清贫,仍然对书籍充满热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问的执着。“我亦飘零同此趣”表达了诗人自己与先生有着相似的漂泊经历和志趣相投。“人间何处有吾庐”则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和思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袁枚(或某位先生)高尚品德和学识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漂泊无定的感慨和对人生归宿的思索,诗中“先生风节昔人似”一句,高度概括了先生的品德和气节,与古人相提并论,足见诗人对其敬仰之情,而“白发箪瓢犹嗜书”一句,则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先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令人敬佩,最后两句“我亦飘零同此趣,人间何处有吾庐”则流露出诗人的迷茫和思索,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赠给袁枚的组诗之一,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袁枚(或某位先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志趣,都经历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对人生归宿有着深刻的思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袁枚(或某位先生)高尚品德和学识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在清代文坛上,郑板桥与袁枚等人均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互相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文坛的繁荣和文人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