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相逢腰漫折,对山吟咏首频搔。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遇隐者

唐·李中

与世相逢腰漫折,对山吟咏首频搔。

白云深处人稀到,绿树阴边水自流。

闲伴野僧栽药去,兴随渔父钓舟收。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远秋。

作者简介

李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有中,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南唐时曾任淦阳宰、吉水尉、新喻县尉等职,他的诗作多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流畅,在当时颇有名气,李中的作品反映了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译文

与世俗之人相遇时,我弯腰行礼以示谦逊;面对青山,我吟诵诗句,不时地挠头思考,在那白云缭绕的深处,人迹罕至;绿树成荫的溪边,清水潺潺流淌,闲暇时,我陪伴着山野中的僧人一起栽种草药;兴致来时,又随着渔父一同收钓归舟,这其中的真正意味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远望着深秋的景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隐者相遇的情景,以及隐者生活的闲适与超脱,首联“与世相逢腰漫折,对山吟咏首频搔”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谦逊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颔联“白云深处人稀到,绿树阴边水自流”则描绘了隐者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宁静;颈联“闲伴野僧栽药去,兴随渔父钓舟收”进一步展示了隐者生活的丰富多彩;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危栏看远秋”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无人理解的孤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与世相逢腰漫折”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谦逊,也暗示了他对世俗的疏离感;“对山吟咏首频搔”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陶醉与思索,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尾联则以“此中真意谁能解”一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面对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官场的腐败,李中可能产生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