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事已吹残,想见岭南青作团。的释义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江南梅事已吹残,想见岭南青作团。

(此句为后人根据苏轼诗意附会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原诗部分)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一夜的霜降后,橘树的新苞绿叶在林中闪耀光芒,竹篱茅舍间,橘子青黄相间,煞是好看,剥开橘子,香气喷人,令人惊喜;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流淌,酸得让人不敢多吃,岭南的橘子,吴地的女子吃了,三日之后,手上还留有橘香。

(附加句)江南的梅花已经凋谢殆尽,但我可以想象到,岭南的橘子正青翠成团,生机勃勃。

释义

原诗通过对橘子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情趣,附加句则通过对比江南与岭南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景象的向往。

赏析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咏橘》以橘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橘子的生长环境、外观特征以及品尝时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竹篱茅舍出青黄”等句,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附加句“江南梅事已吹残,想见岭南青作团”则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咏橘》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在贬谪的日子里,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他通过描写身边的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首咏橘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而附加句“江南梅事已吹残,想见岭南青作团”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苏轼的诗意和生平经历附会添加的,用以表达苏轼对远方美好景象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附加句并非苏轼原诗内容,但它与苏轼的诗意和风格相契合,因此也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