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山居闲散日悠悠,不惟人作晋宋样。
竹影清风拂窗过,更觉诗参简远间。
云深路远人稀至,水静林幽鸟语闲。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松泉。
(注:虽然“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这两句并非郑板桥某首确切流传诗作中的原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郑板桥的风格与山居题材,创作了这首假想的《山居杂咏》,以下解析基于这首假想的作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竹,风格独特,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居住在山中,日子悠闲自在,不仅生活方式效仿晋宋时期的隐士,更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简约深远的意境,竹影摇曳,清风拂过窗户,让人在写诗时更能感受到一种简约而深远的韵味,山路遥远,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水静林深,鸟鸣声声,悠闲自得,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能独自坐在竹林深处,聆听松涛和泉水的声音。
释义
“不惟人作晋宋样”意指作者不仅模仿晋宋时期隐士的生活方式,更在精神上追求那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境界。“更觉诗参简远间”则表达了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简约而深远的艺术境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和环境的清幽静谧,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竹影清风拂窗过”等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此中真意谁能解”一句,又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假想此诗为郑板桥在晚年隐居山林时所作,当时,他因仕途不顺,对官场腐败深感失望,于是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