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道场山
宋·苏轼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长松栉比数里间,道旁古木何年种。
高林已失初夏日,清阴渐满北窗凉。
更须携酒共君游,青山绿波两相向。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苕溪的水流往来并不让人感到不畅快,而道场山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数里之间,长松密布如同梳齿一般排列,道路两旁的古树不知是何年所种,高大的树林已经让人忘记了初夏的炎热,清凉的树荫渐渐布满了北窗,带来丝丝凉意,更应该带着酒与你一同游览此地,青山与绿波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道场山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苕溪的水流、道场山的松树和古树,以及树林带来的清凉,展现了道场山的自然美景,诗人还表达了与朋友一同游览此地、享受自然之美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道场山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长松密布、古树参天、树林清凉等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更须携酒共君游”等诗句,表达了对与朋友一同游览此地、享受自然之美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游览道场山时所作,道场山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道场山景色的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在北宋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