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汉儒经病
唐·李商隐
经病汉儒颛学癖,义求秦火未烧残。
残编断简寻无迹,独抱遗经究岁寒。
月照空庭人迹少,风吹古巷夜声寒。
何时得见升平世,共话当年治道难。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汉代的儒生们对经学有着偏执的热爱,他们苦苦追寻着在秦朝焚书坑儒中未被烧毁的经典残篇,这些残编断简已难以寻觅,只有我一人孤独地抱着遗留下来的经典,在岁寒中深入研究,月光照耀着空旷的庭院,人迹罕至;古巷中夜风呼啸,声音凄寒,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天下太平的景象,与大家共同讨论当年的治国之道是多么艰难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汉儒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古代学者在文化传承上的艰辛与不易,诗中“经病汉儒颛学癖”一句,既表现了汉儒对经学的痴迷,也暗示了这种痴迷可能带来的偏执和片面性。“义求秦火未烧残”则揭示了秦朝焚书坑儒对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以及汉儒们为寻找经典残篇所付出的努力。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将汉儒对经学的热爱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直接点题,突出了汉儒的“经病”和“颛学癖”,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残编断简”和“独抱遗经”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汉儒在文化传承上的艰辛与孤独,颈联则以“月照空庭”和“风吹古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与汉儒的处境相呼应,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治国之道探讨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洞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化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李商隐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古代学者在文化传承上艰辛与不易的同情与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太平盛世和治国之道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