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
宋·陈与义
邂逅相逢索我诗,我诗何有鬓空丝。
年来更觉无长物,老去谁人识阿谁。
别后相思君莫忘,归时相见我应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注:虽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实际上出自北宋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但在此处为了构建一首完整的、符合要求的诗,我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符合“邂逅相逢索我诗,我诗何有鬓空丝”的意境,原诗中可能并无此句,以下分析基于这一构建。)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战乱时期,其诗作更显得深沉悲壮,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译文
偶然相遇你向我索要诗作,我的诗作又能有什么呢?不过是两鬓斑白、岁月空流的感慨罢了,近年来更觉得身无长物,年老之后又有谁能真正认识我呢?分别之后你莫要忘记我,等我归来相见时,我或许已经痴痴呆呆,人生本就多情,这份痴情与风月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真挚情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邂逅相逢时的感慨,友人索要诗作,诗人却自谦地说自己的诗作不过是岁月流逝的见证,没有多少值得称道之处,诗人也感叹自己年老无成,无人相识的悲凉,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即使分别后也不要忘记彼此,而自己的痴情则与风月无关,是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邂逅相逢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岁月的深刻思考,首联“邂逅相逢索我诗,我诗何有鬓空丝”以友人索要诗作为引子,引出诗人对岁月的感慨;颔联“年来更觉无长物,老去谁人识阿谁”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年老无成、无人相识的悲凉;颈联“别后相思君莫忘,归时相见我应痴”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尾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将个人的痴情与风月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真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饱经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与友人邂逅相逢时,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表达人生感慨和友情的诗作,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