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便合为丞相,渤海无庸拜水衡。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颍州便合为丞相,渤海无庸拜水衡。

汉室既能分酂邑,昭陵何必问山陵。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但其作品往往寓意深远,难以捉摸,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李商隐的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真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李商隐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仕途并不顺畅,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译文

颍州的人才本应担任丞相之职,渤海的名士无需去担任水衡都尉这样的官职,汉朝既然能分给萧何酂邑这样的封地,那么对于昭陵(暗指唐太宗的陵墓)又何必去追问山陵之事(即陵墓的选址和修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人才使用的看法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首句“颍州便合为丞相”赞美了颍州的人才,认为他们应该担任更高的官职,如丞相,次句“渤海无庸拜水衡”则是对渤海名士的惋惜,认为他们无需去担任较低的官职,后两句则通过汉朝分给萧何封地和唐太宗陵墓之事,暗示了对当时社会用人制度和历史事件的看法。

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人才使用的看法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诗中“颍州”和“渤海”的对比,以及“汉室”和“昭陵”的典故,都使得诗歌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仕途经历有关,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对当时社会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赞美颍州的人才和惋惜渤海的名士,表达了对人才使用的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汉朝分给萧何封地和唐太宗陵墓之事,也暗示了对当时社会用人制度和历史事件的看法,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