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韦应物
二十献书阙下,三载奉直庐。
故友今何在,幽兰徒自芳。
春风灞陵道,回首泪沾裳。
常恐珍才在空谷,岂容旧德久专城。
韦公太守清且俭,刻石标名赞不泯。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起家右千牛备身,出任栎阳县令,迁比部郎中,改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性格高洁,远离俗世,擅长五言诗,风格恬淡高远,清幽闲静,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田园诗景致优美,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译文
二十岁时我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三年来一直在宫中直庐任职,老朋友如今都在哪里呢?只有那幽兰独自散发着芬芳,春风拂过灞陵道,回首往事,泪水沾湿了衣裳,我常常担心那些珍贵的才华被埋没在深山中,又怎能允许那些有德行的老臣长久地占据一城之要职呢?韦公作为太守既清廉又节俭,他的功绩将被刻在石碑上,永远流传,不会被人们忘记。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应物送别友人张参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友人即将前往泾州探望父母的祝福,诗中“常恐珍才在空谷,岂容旧德久专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以及对有德之人应得到重用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常恐珍才在空谷,岂容旧德久专城”两句,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担忧,韦应物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任职期间,当时他送别友人张参前往泾州探望父母,并鼓励友人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在送别之际,韦应物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人才选拔和社会公正的深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