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王郎家世本爱竹,旧说不可无一日。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金石。
爱此莫弃捐,岁寒为君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对此不解,笑它迂腐,好像对高风亮节之士的误解和嘲笑,但自己内心是坚定的,如果面对竹子而大嚼猪肉,世间哪里还会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那种高雅的情怀呢?王郎的家世本就爱竹,旧时的说法是一天也不能没有竹的陪伴,竹子内心谦逊异于草木,气节刚劲超过金石,既然这么喜欢竹子,就不要抛弃它,让它在这寒冷的冬天为你坚守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竹子,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摒弃,竹子在这里成为了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其虚心劲节、不畏严寒的品质,正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庸俗生活的批判,诗人以“食无肉”与“居无竹”作对比,突出了竹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诗人看来,竹子不仅具有自然美,更蕴含着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和高洁的人格追求,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物之一,其虚心劲节、不畏严寒的品质正好与苏轼的人格追求相契合,苏轼在诗中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与苏轼与友人的交往有关,王郎作为苏轼的友人之一,其家世本就爱竹,这也为苏轼创作这首诗提供了灵感和素材。